样板戏的热潮与争议
近年来我国出现一股“革命经典剧”改编热潮,譬如《沙家浜》《红色娘子军》等剧目,以不同形式在多地舞台上演。其实这不是“样板戏”第一次复出,1986年央视春晚重现其影子,引起轩然大波,许多经历过特殊年代的老艺术家们百感交集。
样板戏的发展历程
“样板戏”是我国特殊年代的代表性产物。20世纪50年代传统戏曲低迷,有关部门着手改革,为其诞生埋下伏笔。1964年伟人观看《红色娘子军》后称赞,中央领导人也纷纷鉴赏。1966年“样板戏”正式登场,迅速走红并通过多种渠道推行。70年代末没落,改革开放后又回到人们视野,学术界对其争论不休。
以《沙家浜》为例的反思
阿庆嫂扮演者洪雪飞称没人能否定《沙家浜》的经典性。1958年《芦苇火种》反响强烈,各地剧团纷纷移植,1963年北京京剧团改编,经伟人提议,《沙家浜》正式诞生。从结构形式看,它是典型戏曲剧本,叙事流畅,能很好融入“唱念做打”。从剧本题材内容、形式结构、音乐舞蹈等方面,“样板戏”都对京剧进行了改造和创新,造就了其经典性。
样板戏的复活与价值
时代变迁,“样板戏”再度出现。编剧汪曾祺认为有可借鉴经验。“样板戏”演员态度严肃,深入基层体验生活,为人民服务,做到了雅俗共赏,培养了大批戏迷,充实了国人精神生活。如今“样板戏”褪去政治意味,其艺术价值不应被忽视,是京剧向现代化发展的重要课题。
转载请注明来自家电资讯网,本文标题:《80年代春晚重现样板戏引轰动,阿庆嫂扮演者洪雪飞却称:谁敢说《沙家浜》不经典?》
还没有评论,来说两句吧...